昨天《后浪》刚一发布,我就在 b 站刷到了这个视频。
何冰老师的演讲很鼓舞人心,他说,“你们拥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”,这是过去几代中国人都在追求的东西,我们这代人终于有幸得到。
但真的是这样吗?
今天我们大多生活在小康之上,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一切便利,就像b站每一位up主那样,拥有各自精彩的生活。
但仍有很多同龄人,被现实所束缚,他们根本不被允许“容得下多元的文化”。
也有很多同龄人,不知何时已奋斗在祖国的一线,成为抗疫前线的青年医护、风浪里的青年军人、实验室里的青年工作者。
视频里从未提到他们。
这个青年节,“五四精神” 鲜少被提起,更多的是讴歌。讴歌我们自己、讴歌这个时代。就像这半年的战役歌曲一样。
可当下,真的还需要讴歌吗?
初看视频的那一刻我有点恍惚,仿佛看到美国总统大选,候选人振臂高呼 “WE ARE AMERICAN” 或是 “I HAVE A DREAM”,群众随之一呼百应,场内外热血沸腾。
至少时代是包容的,每一类人,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。
但作为青年人,我不认为这种“精彩”是由老一辈人为我们定义的,更不是资本主义式的演讲所鼓吹的。
因为我们从来都不是活在旁人口中的。
早在半个多世纪前,新文化运动就曾教导我们,青年应打破历史的桎梏,建立科学、开放的民族创新意识。这从来不是一句空话。
我们本就不需要被讴歌,因为我们只会靠自己定义“精彩”。
我想这才是何冰老师想表达的,未来“真正”属于我们。
以上内容都是我在朋友圈里发过的。
这边再多说一点吧。
B 站近年来定位逐渐清晰,其大众化、商业化也与日俱增。
我们每一位“住在 b 站”的用户都能看出它想要破圈的野心,大部分人也乐于看到它变好,支持它这样做。
可今天这个视频,让我感觉 b 站并非由青年人当家做主,而是资本。
换言之,资本借何冰老师之口,站在那里告诉青年人:Be your self。
不是不好。就是感觉很别扭。
很像我的姥爷,每次我去拜访他老人家,他都会念叨我“好好学习,以后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”。
长辈当然是盼我好,希望我成才,绝不是我成功了他就有面子这样的肤浅之意。
只是无形中,这种半定义化的言论就产生了影响。
我就“应该”按照长辈为我定下的路径按部就班走下去,成为“隔壁家的好孩子”吗?
事实上这个时代赋予了我们更多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机会。
新华字典对“前途”一词,给出了这样一个例句:
“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;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;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: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”。
这句话常被人拿来说事儿,到今天更是如此。
回到刚才的话题,为什么我觉得是资本借何冰老师之口?
众所周知 b 站已经引入了各大资本作为靠山,这是其商业化变现的必经之路。而这个视频带有倾向性的内容,向青年人表达了一个信息:长辈(资本)重视你们(青年),你们可以肆意发挥自己的价值,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你看,真正会说话的人,从来不喊什么“新时代,新青年”那样的口号,而是一边激励你,一边让你心甘情愿为 TA 奉献一切。希望有关部门好好学学。
这个逻辑看起来没什么大问题,但我前文提到过,视频里完全没有提到那些贫穷的孩子和正在一线的年轻人。
为什么?因为他们几乎没有消费力,所以资本不喜欢他们。
这样你就可以看出,撇除激情澎湃的背后,这份视频的文案从头到尾都透露着:向小康以上的青年人示好。因为这样的人有消费潜力,稍加培养就可以成为茁壮的韭菜。
资本的本质是逐利,这一点没有好坏对错之分。但青年人,是不是可以尽量避免被收割呢?
如果说 b 站这一波是在带节奏,那我们青年人是否可以做到保持初心,临阵不乱呢?
早些年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,很多人看到政策扶持就蜂拥而上,可真正的创业成败比有多少,几乎没有人看到。昨天部分官媒鼓吹开放代孕、近几个月的肖战一系列事件,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“带节奏”。有些事情大家可以尽情吃瓜,但更多时候一不小心就变成了资本的玩偶。
希望我们都可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,认清周围,认清自己,不求按时长大,只需健康成长。
因为今天资本的所作所为,本质上都是所有人的共同选择。
如果有一天,青年也可以更理性地对待事物,我相信整个社会都将更加风清气正。